我們常聽到彈琴要「前緊後鬆」來保持演奏時的放鬆狀態,也就是手指端要紮實,手臂處要放鬆,但很多人運用這觀念還是變成「前鬆後緊」,究竟問題出在哪呢?
一般認為要讓手指有強度,常是刻意用力練習,或運用各種器具譬如指力練習器等來練習,這些器具跟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手指的強韌度,但訓練的方式卻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,導致大家透過練習發現:演奏時手臂還是非常痠,感覺手指的支撐力還是不足,因此變成了「前鬆後緊」。
自然形成的緊實跟刻意造成的緊實不同,這是大家在運用「前緊後鬆」這個觀念時常會產生的困惑。
手指建立Fingers-Flow強調被動支撐,非主動支撐,讓手指自己完成支撐,而不是刻意去控制,這跟我們行走一樣,雙腳不需要刻意用力去踩抓地板才能前進。
當手指有支撐力,且熟悉放鬆狀態後,你就可以在演奏蕭邦或李斯特練習曲時,依舊保持放鬆,也因為放鬆,沒有了阻力,這些看似困難的樂曲難度會大幅降低。
如果演奏困難樂曲時無法保持相當程度的放鬆,就要停下來檢查手部內在 這些細微看不到的地方。